🎤 为偶像应援 · Gate送你直达 Token of Love! 🎶
家人们,现在在Gate广场为 打 Token of Love CALL,20 张音乐节门票等你来瓜分!🔥
泫雅 / SUECO / DJ KAKA / CLICK#15 —— 你最期待谁?快来一起应援吧!
📌 参与方式(任选,参与越多中奖几率越高!)
1️⃣ 本帖互动
点赞 & 转发本帖 + 投票你最爱的艺人
评论区打出 “我在 Gate 广场为 Token of Love 打 Call !”
2️⃣ 广场发帖为 TA 打 Call
带上 #歌手名字# + #TokenOfLove#
发帖内容任选:
🎵 最想现场听到的歌 + 心情宣言
📣 应援口号(例:泫雅女王冲鸭!Gate广场全员打 Call!)
😎 自制表情包/海报/短视频(加分项,更容易中奖!)
3️⃣ 推特 / 小红书发帖打 Call
同样带上 #歌手名字# + #TokenOfLove#
内容同上,记得回链到表单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008
🎟️ 奖励安排
广场优质发帖用户:8张门票
广场幸运互动用户:2张门票
Twitter 优质发帖用户:5张门票
小红书优质发帖用户:5张门票
📌 优质帖文将根据文章丰富度、热度、创意度综合评分,禁止小号水贴,原创发帖更易获奖!
🕒 8
Labubu潮玩现象:NFT式营销引爆全球市场 价格飙升引发泡沫担忧
Labubu:从小众IP到全球现象的潮玩之路
2015年,一位香港艺术家创作了虚构角色Labubu,隶属于某知名玩具公司的特定系列。这个角色融合了北欧神话中暗黑精灵的元素和东方审美,形成了独特的"丑萌"风格,颠覆了传统玩具的甜美范式。
Labubu最初作为绘本角色小众传播,直到2019年与玩具公司合作推出盲盒后,迅速从艺术圈跃升为全球瞩目的潮玩IP。2024年4月,一位知名女团成员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了自己的Labubu玩偶,称其为"我的宝贝",由此在东南亚引发抢购热潮,泰国市场的价格甚至被炒到原价的7倍。
随后,多位国际明星将Labubu挂在奢侈品包上,这一举动将其从普通玩具提升为"奢侈品配饰",开启了新一轮的全球追捧,市场价格也随之被炒高数倍。6月10日,一只独特色彩的初代Labubu在某拍卖会上以108万元的高价成交,这一消息推动了玩具公司股价创下历史新高,一年内涨幅接近10倍。
这种现象不禁让人联想到几年前同样风靡全球的NFT。两者都经历了名人效应的引领、拍卖会上的天价成交,以及全民热炒的阶段。深入分析可以发现,Labubu和NFT在营销策略上有诸多相似之处:都通过制造稀缺性来激发消费者的"害怕错过"心理,同时依赖社交媒体进行裂变传播,强化社交属性。
然而,回顾该玩具公司其他经典IP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它们在经历市场炒作后普遍回归平静,价格也出现了明显回落。例如,公司的首个爆款IP通过与奢侈品、潮牌跨界合作制造稀缺性,部分联名款单价曾超万元,但新系列热度周期缩短至半年到一年,部分款式价格较高峰腰斩。另一款知名IP因供应量激增,转售价半年内下跌40%。
目前,原价599元的Labubu在二手市场被炒至近1.5万元。这种现象让人想起十多年前火爆的另一款潮玩,当时某奢侈品牌的联名款拍出了22万元的高价,但如今多数型号的价格仅剩原价的30%-50%。
历史似乎总是在重复,再绚丽的叙事也终将面临考验。值得注意的是,Labubu的稀缺性主要依赖官方描述塑造,而NFT则具有技术上的绝对稀缺性。从这个角度来看,NFT与Labubu的结合或许会带来新的可能性,但这又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