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研所长:全球性稳定币存在三大风险 需系统性监管

robot
摘要生成中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近日在一场金融峰会上就全球性稳定币对金融市场、货币体系及社会体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

穆长春指出,全球性稳定币在法律确定性、治理、反洗钱、反恐融资、支付系统安全、市场稳健性、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给公共政策和监管带来了诸多挑战。他强调,如果稳定币扩展到全球范围,这些风险和挑战将被进一步放大,甚至可能产生新的问题。

就此,穆长春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

首先,全球性稳定币的应用可能会损害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由于发行者通常是大型科技公司,网络效应可能导致市场集中度过高,同时稳定币的封闭生态系统可能会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其次,全球性稳定币生态系统存在信用、期限和流动性错配以及操作风险,可能加剧国内货币金融部门的脆弱性,并加速危机的跨境传导。穆长春指出,全球性稳定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营者的信誉,一旦发生风险事件,维持币值稳定可能面临挑战。此外,抵押资产储备不透明、相关权利义务界定不清等治理问题也可能引发挤兑风险。

第三,如果全球性稳定币广泛用于支付,系统中断可能导致市场金融波动并影响实体经济活动。若用作价值储存,币值下跌将造成持有人财富缩水,金融机构持有的稳定币也会遭受损失。由于缺乏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机制,这些机构在挤兑情况下的损失可能更为严重。此外,大规模的储备资产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甚至危及国家货币主权。

鉴于此,穆长春认为全球性稳定币生态系统应作为一个整体成为系统重要性监管对象。他强调,在解决相关法律、监管和风险控制问题之前,不宜推出全球性稳定币。他建议对潜在的监管漏洞进行全面评估,以最高标准对稳定币进行监管,并制定新的监管标准。

穆长春还就如何应对全球稳定币风险提出了具体建议。他认为可以将全球性稳定币整体框架归类为支付系统,而其发行、托管和交易环节可分别归类为存款吸收类机构、ETF和货币市场基金,稳定币本身则可视为电子货币。

针对系统重要性全球性稳定币的监管,穆长春指出可以借鉴多个现有的国际标准,如CPMI-IOSCO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FATF关于虚拟资产的标准、BIS对银行加密资产敞口的审慎标准、IOSCO的货币市场基金操作规则等。这些框架可以为全球性稳定币的监管提供参考和指导。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6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空投爷爷vip
· 07-09 15:05
币圈多灾多难啊
回复0
SerumSqueezervip
· 07-09 12:16
币圈怕监管就像害怕阳光
回复0
RektCoastervip
· 07-06 19:53
监管个锤子
回复0
LiquidatedTwicevip
· 07-06 15:27
稳定个der
回复0
炒币老母亲vip
· 07-06 15:15
又想监管又不知道咋弄?
回复0
币圈资深幸存者vip
· 07-06 15:12
就这监管力度 谁还敢碰稳定币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