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將穩定幣視爲戰略新賽道的今天,一場圍繞數字貨幣的無聲競賽已然拉開帷幕。當美國和歐盟等地競相推出監管法規,力圖搶佔先機之時,中國的動向顯得尤爲引人注目和復雜。根據多家外媒報導,中國相關部門已在過去數月內,低調召集領域內專家,就發行與人民幣掛鉤的穩定幣進行了深入探討。
這一舉動,與其境內對虛擬資產交易的嚴格監管政策,形成了一種看似矛盾的張力。然而,這背後實則隱藏着一套深思熟慮的國家戰略:既要防範不受控的數字資產對金融體系帶來的潛在風險,又渴望抓住區塊鏈技術的歷史機遇,爲人民幣的國際化打造一艘全新的“數字方舟”。
那麼,中國爲何要在此時測試穩定幣?其最終的技術底座,又將由誰來承建?一場由“國家隊”主導的區塊鏈基礎設施競賽,已悄然打響。
測試穩定幣
中國對穩定幣的探索,並非一時興起,而是源於對全球金融格局變化的深刻洞察和長遠考量。
1.應對美元體系的挑戰 當前,全球穩定幣市場由與美元掛鉤的Tether(USDT)和Circle(USDC)等佔據絕對主導地位。這意味着,在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領域,美元的影響力正在被進一步鞏固和延伸。更深層次的考量在於,傳統的跨境支付系統如SWIFT,在特定地緣政治背景下,存在被用作限制工具的可能性。因此,探索發行一種由人民幣支持的穩定幣,被視爲一條可能的路徑。其戰略意圖在於:建立一個單獨於現有體系的、高效的跨境支付網絡,特別是在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結算等方面,提升人民幣在全球貿易中的使用便利性和吸引力。
2.“中國特色”的探索之路 穩定幣技術的內在屬性,與中國對金融體系“審慎管理”的需求之間,存在着天然的張力。據參與討論的知情人士透露,中國人民銀行等監管機構,對於穩定幣可能對跨境資金流動管理帶來的影響,抱持着高度審慎的態度。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特性,意味着資金的流動難以被單一實體完全掌控。然而,任何在中國得到許可的穩定幣項目,都必須符合其“特定的國情”。這也解釋了爲何中國的探索,並非簡單復制以太坊等全球公鏈的模式,而是更傾向於發展一種由國家引導、多方參與、但最終“自主可控”的公共基礎設施。
3.香港作爲“試驗田” 在這一背景下,香港的角色顯得至關重要。香港正在積極推出穩定幣監管框架,吸引了包括京東、渣打銀行在內的衆多機構申請發行牌照。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也並未排除批準與人民幣掛鉤的穩定幣的可能性。這使得香港成爲一個理想的“監管沙盒”和“試驗田”。在這裏,中國可以在一個與國際接軌但風險可控的環境中,測試發行與離岸人民幣(CNH)掛鉤的穩定幣,積累監管和運營經驗,而不會直接影響內地的金融穩定。
“國家級”公鏈
任何穩定幣的發行,都離不開一個安全、高效的底層區塊鏈網路。自2016年區塊鏈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以來,一個由“國家隊”主導的區塊鏈基礎設施版圖已然成型。在衆多競爭者中,以下四個平台被認爲最具潛力,成爲承載中國穩定幣願景的技術底座。
1.區塊鏈服務網絡(BSN):全球連接器與“無幣”理念 由國家信息中心、中國移動、中國銀聯等單位聯合發起的BSN,定位於一個全球性的區塊鏈公共基礎設施。其核心創新在於對全球數十種主流區塊鏈底層框架的統一適配和管理能力,如同一個區塊鏈世界的通用“操作系統”。然而,BSN一直以來堅定地推行“無幣公鏈”的理念,其發展聯盟常務理事、紅棗科技CEO何亦凡更曾多次公開表示對虛擬貨幣的極度反感。這一理念,可能成爲其承載原生代幣形式穩定幣的一大制約。
2.“星火·鏈網”:獲工信部支持,聚焦工業領域 由中國信通院牽頭建設的“星火·鏈網”,是國家級的區塊鏈新型融合基礎設施。其應用場景高度聚焦於工業互聯網,如產品溯源、供應鏈協同等。它是一個基於許可的公有區塊鏈網路,同樣沒有代幣設計。其專注於特定產業的定位,使其可能更適合承載特定用途的、而非通用支付型的穩定幣。
3.長安鏈(Chain Maker):國企與網路巨擘加持的“天選之子” “長安鏈”的背景可謂星光熠熠。其生態聯盟由北京市政府指導,成員涵蓋了國家電網、中國建設銀行等關鍵領域的央國企,以及騰訊、百度等網路巨擘。它多次被寫入北京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和發展規劃中。技術上,官方宣稱其交易吞吐能力(TPS)可達10萬級別。更關鍵的是,其研發機構微芯院已於2021年與央行數研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基於“長安鏈”的數字人民幣企業級應用。這使其在承接機構間或特定場景的穩定幣應用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
4.樹圖鏈(Conflux):監管特例下的公鏈“獨苗” 與前三者有着明顯聯盟鏈特徵不同,“樹圖鏈”是中國目前唯一在監管框架內運行的、擁有原生代幣(CFX)的公鏈。它由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團隊核心成員來自清華大學“姚班”,技術實力雄厚。更重要的是,樹圖鏈正積極地與金融科技公司AnchorX合作,探索發行錨定離岸人民幣的穩定幣(AxCNH),以支持跨境支付需求。這一明確的戰略布局,使其在面向國際的穩定幣賽道上,佔據了寶貴的先發位置。
雙軌並行
除了上述的幾個有着強力背書的區塊鏈網路之外,國內還有如國網鏈(國家電網)、聯通鏈(中國聯通)、中移鏈(中國移動)、工行鏈(工商銀行)、螞蟻鏈(螞蟻集團)、至信鏈(騰訊)、衆享鏈網等多個聯盟鏈。這些聯盟鏈多數也是由國央企或科技巨頭發起,在各自的領域內有着獨特的優勢和影響力。
但回到最初的話題,中國是否有一條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公鏈嗎?截至目前的答案應該是空缺的。主要原因是多數中國的區塊鏈網路機制上爲聯盟鏈,在共識機制與經濟模型上與以太坊、Solana等海外公鏈有着較大的差別。
綜合來看,中國的穩定幣之路,不太可能出現“贏者通喫”的局面,而更可能是一條雙軌並行、各司其職的發展路徑。
面向國際,樹圖鏈(Conflux)或將先行。憑藉其國際通行的公鏈屬性、已有的代幣生態和明確的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探索計劃,樹圖鏈最有可能成爲中國穩定幣“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的排頭兵。
立足國內,長安鏈(Chain Maker)潛力巨大。依托其強大的央國企和科技巨頭生態,以及與數字人民幣體系的深度合作,“長安鏈”極有可能成爲承載國內企業級應用、B2B支付結算等場景下人民幣穩定幣的技術底座。
這場圍繞穩定幣技術底座的競賽,其本質並非要復制一個中國版的以太坊,而是要打造一個符合國家戰略需求、服務實體經濟、且自主可控的數字金融基礎設施。這場大國的棋局帷幕才剛剛拉開,值得全球市場的持續關注。
5745 熱度
92465 熱度
123077 熱度
4879 熱度
1469 熱度
中國放松對穩定幣的限制?國家級區塊鏈誰能成爲技術底座?
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將穩定幣視爲戰略新賽道的今天,一場圍繞數字貨幣的無聲競賽已然拉開帷幕。當美國和歐盟等地競相推出監管法規,力圖搶佔先機之時,中國的動向顯得尤爲引人注目和復雜。根據多家外媒報導,中國相關部門已在過去數月內,低調召集領域內專家,就發行與人民幣掛鉤的穩定幣進行了深入探討。
這一舉動,與其境內對虛擬資產交易的嚴格監管政策,形成了一種看似矛盾的張力。然而,這背後實則隱藏着一套深思熟慮的國家戰略:既要防範不受控的數字資產對金融體系帶來的潛在風險,又渴望抓住區塊鏈技術的歷史機遇,爲人民幣的國際化打造一艘全新的“數字方舟”。
那麼,中國爲何要在此時測試穩定幣?其最終的技術底座,又將由誰來承建?一場由“國家隊”主導的區塊鏈基礎設施競賽,已悄然打響。
測試穩定幣
中國對穩定幣的探索,並非一時興起,而是源於對全球金融格局變化的深刻洞察和長遠考量。
1.應對美元體系的挑戰 當前,全球穩定幣市場由與美元掛鉤的Tether(USDT)和Circle(USDC)等佔據絕對主導地位。這意味着,在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領域,美元的影響力正在被進一步鞏固和延伸。更深層次的考量在於,傳統的跨境支付系統如SWIFT,在特定地緣政治背景下,存在被用作限制工具的可能性。因此,探索發行一種由人民幣支持的穩定幣,被視爲一條可能的路徑。其戰略意圖在於:建立一個單獨於現有體系的、高效的跨境支付網絡,特別是在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結算等方面,提升人民幣在全球貿易中的使用便利性和吸引力。
2.“中國特色”的探索之路 穩定幣技術的內在屬性,與中國對金融體系“審慎管理”的需求之間,存在着天然的張力。據參與討論的知情人士透露,中國人民銀行等監管機構,對於穩定幣可能對跨境資金流動管理帶來的影響,抱持着高度審慎的態度。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特性,意味着資金的流動難以被單一實體完全掌控。然而,任何在中國得到許可的穩定幣項目,都必須符合其“特定的國情”。這也解釋了爲何中國的探索,並非簡單復制以太坊等全球公鏈的模式,而是更傾向於發展一種由國家引導、多方參與、但最終“自主可控”的公共基礎設施。
3.香港作爲“試驗田” 在這一背景下,香港的角色顯得至關重要。香港正在積極推出穩定幣監管框架,吸引了包括京東、渣打銀行在內的衆多機構申請發行牌照。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也並未排除批準與人民幣掛鉤的穩定幣的可能性。這使得香港成爲一個理想的“監管沙盒”和“試驗田”。在這裏,中國可以在一個與國際接軌但風險可控的環境中,測試發行與離岸人民幣(CNH)掛鉤的穩定幣,積累監管和運營經驗,而不會直接影響內地的金融穩定。
“國家級”公鏈
任何穩定幣的發行,都離不開一個安全、高效的底層區塊鏈網路。自2016年區塊鏈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以來,一個由“國家隊”主導的區塊鏈基礎設施版圖已然成型。在衆多競爭者中,以下四個平台被認爲最具潛力,成爲承載中國穩定幣願景的技術底座。
1.區塊鏈服務網絡(BSN):全球連接器與“無幣”理念 由國家信息中心、中國移動、中國銀聯等單位聯合發起的BSN,定位於一個全球性的區塊鏈公共基礎設施。其核心創新在於對全球數十種主流區塊鏈底層框架的統一適配和管理能力,如同一個區塊鏈世界的通用“操作系統”。然而,BSN一直以來堅定地推行“無幣公鏈”的理念,其發展聯盟常務理事、紅棗科技CEO何亦凡更曾多次公開表示對虛擬貨幣的極度反感。這一理念,可能成爲其承載原生代幣形式穩定幣的一大制約。
2.“星火·鏈網”:獲工信部支持,聚焦工業領域 由中國信通院牽頭建設的“星火·鏈網”,是國家級的區塊鏈新型融合基礎設施。其應用場景高度聚焦於工業互聯網,如產品溯源、供應鏈協同等。它是一個基於許可的公有區塊鏈網路,同樣沒有代幣設計。其專注於特定產業的定位,使其可能更適合承載特定用途的、而非通用支付型的穩定幣。
3.長安鏈(Chain Maker):國企與網路巨擘加持的“天選之子” “長安鏈”的背景可謂星光熠熠。其生態聯盟由北京市政府指導,成員涵蓋了國家電網、中國建設銀行等關鍵領域的央國企,以及騰訊、百度等網路巨擘。它多次被寫入北京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和發展規劃中。技術上,官方宣稱其交易吞吐能力(TPS)可達10萬級別。更關鍵的是,其研發機構微芯院已於2021年與央行數研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基於“長安鏈”的數字人民幣企業級應用。這使其在承接機構間或特定場景的穩定幣應用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
4.樹圖鏈(Conflux):監管特例下的公鏈“獨苗” 與前三者有着明顯聯盟鏈特徵不同,“樹圖鏈”是中國目前唯一在監管框架內運行的、擁有原生代幣(CFX)的公鏈。它由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團隊核心成員來自清華大學“姚班”,技術實力雄厚。更重要的是,樹圖鏈正積極地與金融科技公司AnchorX合作,探索發行錨定離岸人民幣的穩定幣(AxCNH),以支持跨境支付需求。這一明確的戰略布局,使其在面向國際的穩定幣賽道上,佔據了寶貴的先發位置。
雙軌並行
除了上述的幾個有着強力背書的區塊鏈網路之外,國內還有如國網鏈(國家電網)、聯通鏈(中國聯通)、中移鏈(中國移動)、工行鏈(工商銀行)、螞蟻鏈(螞蟻集團)、至信鏈(騰訊)、衆享鏈網等多個聯盟鏈。這些聯盟鏈多數也是由國央企或科技巨頭發起,在各自的領域內有着獨特的優勢和影響力。
但回到最初的話題,中國是否有一條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公鏈嗎?截至目前的答案應該是空缺的。主要原因是多數中國的區塊鏈網路機制上爲聯盟鏈,在共識機制與經濟模型上與以太坊、Solana等海外公鏈有着較大的差別。
綜合來看,中國的穩定幣之路,不太可能出現“贏者通喫”的局面,而更可能是一條雙軌並行、各司其職的發展路徑。
面向國際,樹圖鏈(Conflux)或將先行。憑藉其國際通行的公鏈屬性、已有的代幣生態和明確的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探索計劃,樹圖鏈最有可能成爲中國穩定幣“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的排頭兵。
立足國內,長安鏈(Chain Maker)潛力巨大。依托其強大的央國企和科技巨頭生態,以及與數字人民幣體系的深度合作,“長安鏈”極有可能成爲承載國內企業級應用、B2B支付結算等場景下人民幣穩定幣的技術底座。
這場圍繞穩定幣技術底座的競賽,其本質並非要復制一個中國版的以太坊,而是要打造一個符合國家戰略需求、服務實體經濟、且自主可控的數字金融基礎設施。這場大國的棋局帷幕才剛剛拉開,值得全球市場的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