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Luke,火星財經
在宏觀經濟的棋盤上,全球市場的目光一度如聚光燈般,死死盯住一個焦點:9月的美國經濟數據能否爲联准会的降息鋪平道路。交易員們像解讀神諭一樣分析着每一份就業報告和通脹指數,整個華爾街的核心矛盾似乎簡化成了一個關於“經濟衰退”與“通脹韌性”的數學問題。
然而,就在8月初,一個突如其來的政治變數,如同一位推門而入的“陌生人”,瞬間改變了牌局的性質。美聯-儲理事阿德裏安娜·庫格勒(Adriana Kugler)的意外辭職,以及川普總統隨即在8月7日提名其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接任,讓市場的核心矛盾驟然升級。
問題不再僅僅是“經濟數據是否支持降息”,而是“總統的政治意志能否壓倒联准会的既定程序”。這個名爲斯蒂芬·米蘭的“陌生人”,不僅給市場帶來了短期波動,更重要的是,他隨身攜帶的,是一套可能從根本上改寫联准会與美元體系遊戲規則的激進思想。
一場不可能完成的“火線任命”
最初的市場騷動,源於一個極其微妙的時間差。川普希望米蘭能盡快進入联准会,在9月17日的議息會議(FOMC)上投下降息的關鍵一票。但美國政治的制度性齒輪,轉動得遠比政治家的期望要慢。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張幾乎沒有容錯空間的時間表:
僅僅10個工作日,要走完一位聯準會理事完整的確認流程——包括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背景審查、聽證會、委員會投票,以及最終提交全院辯論和投票——這在現代美國政治中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根據布魯金斯學會的數據,在川普的第二任期內,政府提名的確認流程平均耗時已達到創紀錄的94天。
更何況,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中的民主黨領袖,如伊麗莎白·沃倫,已公開將米蘭稱爲“川普的忠誠者”,並對其政策主張表示嚴重關切,預示着他們將動用一切程序性工具來延緩這一進程。
因此,關於此事件的第一個、也是最表層的結論已經清晰:斯蒂芬·米蘭幾乎不可能在9月的會議上投票。 這一事件對9月降息的直接影響微乎其微。
那麼,如果不是爲了影響9月的利率決議,川普如此急切地打出這張牌,其真正的深層算盤是什麼?答案,藏在斯蒂芬·米蘭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思想之中。
米蘭的“武器庫”:他想改造的不只是利率
將斯蒂芬·米蘭簡單地標籤爲“川普的人”或“降息派”,會嚴重低估他的能量和其思想的顛覆性。他並非一個單純的政策執行者,而是一個擁有系統性世界觀的經濟思想家,一個試圖從底層重構體系的“設計師”。
他的履歷光鮮,擁有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師從裏根時期的著名經濟學家馬丁·費爾德斯坦。在進入白宮前,他不僅在財政部有過關鍵經歷,還在知名對沖基金哈德遜灣資本(Hudson Bay Capital)擔任過全球宏觀策略主管。這表明他既懂理論,也諳市場。
他真正的危險性,體現在他公開發表的兩套核心思想上:
其一,他主張從根本上“改造”联准会。 在與人合著的文章中,米蘭尖銳地批評联准会存在“羣體思維”,導致了過去嚴重的政策失誤。他提出的改革方案堪稱激進:將联准会的獨立性置於總統的“意願”之下,讓總統擁有更容易解僱理事的權力,甚至將其預算納入國會的撥款控制。這已經不是政策路線之爭,而是要拆掉联准会作爲獨立央行這個“百年老店”的承重牆。
其二,他擁有一套完整的“美元武器化”理論。 在其廣爲流傳的論文《全球貿易體系重組用戶指南》中,米蘭系統性地闡述了如何利用關稅和匯率作爲武器,來重塑全球貿易格局。他認爲美元被高估是美國制造業衰落的根源,並構想了“馬拉歌協議2.0”(Mar-a-Lago Accord 2.0),主張通過多邊甚至單邊手段,主動壓低美元。其工具箱裏,不僅包括將關稅作爲核心談判籌碼,甚至包含了對外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徵收“使用費”這種“核武器”級別的選項。
當這些思想與聯準會理事的潛在身分結合時,一幅令人不安的圖景浮現出來:川普想要的,或許遠不止是幾次降息。他想要的是一個能夠貫徹其政治意志、將貨幣政策與貿易戰深度捆綁、甚至不惜動搖美元信用來實現其經濟目標的“工具化”的联准会。
一石三鳥的陽謀與比特幣的“制度對沖”時刻
看清了米蘭的思想內核和“不可能的時間線”,川普此舉“一石三鳥”的陽謀便昭然若揭。
首先,這是對現任主席鲍尔的短期施壓。 即使米蘭無法就位,這次提名本身就是一個清晰的政治信號,一次對整個FOMC委員會的公開“敲打”,警告他們必須在貨幣政策上與白宮保持一致。
其次,這是爲米蘭鋪設競逐下一任联准会主席的中期跑道。 巴克萊銀行的分析師一針見血地指出,米蘭可能成爲主席職位的“黑馬”。通過這次提名,川普在全球面前“加冕”了米蘭作爲他最信任的財金智囊的地位,讓他提前進入公衆視野,爲2026年鲍尔任期結束後的大位之爭積累資本。
最後,這是將激進思想“正常化”的長期議程設置。 將米蘭的觀點拋向市場,本身就是一種試探和壓力測試。它迫使市場開始討論和消化這些曾經被認爲是“異端”的觀點,爲未來可能推行的更激進政策進行輿論鋪墊。
而這一切,對於遠在傳統金融體系之外的加密世界,尤其是比特幣,意味着什麼?
長久以來,比特幣的核心敘事之一是作爲對沖通貨膨脹的“數字黃金”。然而,當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全球儲備貨幣的發行國,其最高領導層開始公開討論要將央行“工具化”、將國債“武器化”時,比特幣的價值敘事正在悄然升維。
它不再僅僅是對沖“經濟風險”(如通脹)的工具,更成爲了對沖**“制度風險”和“政治不確定性”**的終極工具。
這次事件的核心,是“人的意志”與“制度規則”之間的衝突。米蘭的理論,本質上是希望將“總統的意志”凌駕於美聯儲的百年規則之上。這與比特幣世界的核心原則——“代碼即法律”(Code is Law)——形成了人類貨幣史上最鮮明的一次對比。比特幣的發行總量、產出速度、交易規則,都由全球公開、透明的代碼寫死,不受任何單一強人意志的幹擾。這種冰冷的、可預測的、基於數學的確定性,在一個人治風險日益升高的世界裏,正散發出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當最安全的“無風險資產”——美國國債,都可能被其發行者視爲對他國徵收費用的工具時,全球的聰明資金(Smart Money)將被迫重新思考“風險”的定義。這或許將推動他們中的一部分,第一次認真地將目光投向那個真正獨立於任何主權國家、不受任何政治議程綁架的資產——比特幣。
因此,斯蒂芬·米蘭這位“陌生人”的到來,無論他最終能否坐上联准会的議事桌,都已經爲比特幣作爲“制度對沖”工具的強大敘事,提供了近年來最真實、最深刻的宏觀注腳。這,或許才是這場華盛頓政治博弈背後,最值得我們深思的信號。
7k 熱度
94k 熱度
125k 熱度
6k 熱度
2k 熱度
川普“親兵”叩關联准会,提前鎖定下一任联准会主席?
撰文:Luke,火星財經
在宏觀經濟的棋盤上,全球市場的目光一度如聚光燈般,死死盯住一個焦點:9月的美國經濟數據能否爲联准会的降息鋪平道路。交易員們像解讀神諭一樣分析着每一份就業報告和通脹指數,整個華爾街的核心矛盾似乎簡化成了一個關於“經濟衰退”與“通脹韌性”的數學問題。
然而,就在8月初,一個突如其來的政治變數,如同一位推門而入的“陌生人”,瞬間改變了牌局的性質。美聯-儲理事阿德裏安娜·庫格勒(Adriana Kugler)的意外辭職,以及川普總統隨即在8月7日提名其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接任,讓市場的核心矛盾驟然升級。
問題不再僅僅是“經濟數據是否支持降息”,而是“總統的政治意志能否壓倒联准会的既定程序”。這個名爲斯蒂芬·米蘭的“陌生人”,不僅給市場帶來了短期波動,更重要的是,他隨身攜帶的,是一套可能從根本上改寫联准会與美元體系遊戲規則的激進思想。
一場不可能完成的“火線任命”
最初的市場騷動,源於一個極其微妙的時間差。川普希望米蘭能盡快進入联准会,在9月17日的議息會議(FOMC)上投下降息的關鍵一票。但美國政治的制度性齒輪,轉動得遠比政治家的期望要慢。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張幾乎沒有容錯空間的時間表:
僅僅10個工作日,要走完一位聯準會理事完整的確認流程——包括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背景審查、聽證會、委員會投票,以及最終提交全院辯論和投票——這在現代美國政治中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根據布魯金斯學會的數據,在川普的第二任期內,政府提名的確認流程平均耗時已達到創紀錄的94天。
更何況,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中的民主黨領袖,如伊麗莎白·沃倫,已公開將米蘭稱爲“川普的忠誠者”,並對其政策主張表示嚴重關切,預示着他們將動用一切程序性工具來延緩這一進程。
因此,關於此事件的第一個、也是最表層的結論已經清晰:斯蒂芬·米蘭幾乎不可能在9月的會議上投票。 這一事件對9月降息的直接影響微乎其微。
那麼,如果不是爲了影響9月的利率決議,川普如此急切地打出這張牌,其真正的深層算盤是什麼?答案,藏在斯蒂芬·米蘭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思想之中。
米蘭的“武器庫”:他想改造的不只是利率
將斯蒂芬·米蘭簡單地標籤爲“川普的人”或“降息派”,會嚴重低估他的能量和其思想的顛覆性。他並非一個單純的政策執行者,而是一個擁有系統性世界觀的經濟思想家,一個試圖從底層重構體系的“設計師”。
他的履歷光鮮,擁有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師從裏根時期的著名經濟學家馬丁·費爾德斯坦。在進入白宮前,他不僅在財政部有過關鍵經歷,還在知名對沖基金哈德遜灣資本(Hudson Bay Capital)擔任過全球宏觀策略主管。這表明他既懂理論,也諳市場。
他真正的危險性,體現在他公開發表的兩套核心思想上:
其一,他主張從根本上“改造”联准会。 在與人合著的文章中,米蘭尖銳地批評联准会存在“羣體思維”,導致了過去嚴重的政策失誤。他提出的改革方案堪稱激進:將联准会的獨立性置於總統的“意願”之下,讓總統擁有更容易解僱理事的權力,甚至將其預算納入國會的撥款控制。這已經不是政策路線之爭,而是要拆掉联准会作爲獨立央行這個“百年老店”的承重牆。
其二,他擁有一套完整的“美元武器化”理論。 在其廣爲流傳的論文《全球貿易體系重組用戶指南》中,米蘭系統性地闡述了如何利用關稅和匯率作爲武器,來重塑全球貿易格局。他認爲美元被高估是美國制造業衰落的根源,並構想了“馬拉歌協議2.0”(Mar-a-Lago Accord 2.0),主張通過多邊甚至單邊手段,主動壓低美元。其工具箱裏,不僅包括將關稅作爲核心談判籌碼,甚至包含了對外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徵收“使用費”這種“核武器”級別的選項。
當這些思想與聯準會理事的潛在身分結合時,一幅令人不安的圖景浮現出來:川普想要的,或許遠不止是幾次降息。他想要的是一個能夠貫徹其政治意志、將貨幣政策與貿易戰深度捆綁、甚至不惜動搖美元信用來實現其經濟目標的“工具化”的联准会。
一石三鳥的陽謀與比特幣的“制度對沖”時刻
看清了米蘭的思想內核和“不可能的時間線”,川普此舉“一石三鳥”的陽謀便昭然若揭。
首先,這是對現任主席鲍尔的短期施壓。 即使米蘭無法就位,這次提名本身就是一個清晰的政治信號,一次對整個FOMC委員會的公開“敲打”,警告他們必須在貨幣政策上與白宮保持一致。
其次,這是爲米蘭鋪設競逐下一任联准会主席的中期跑道。 巴克萊銀行的分析師一針見血地指出,米蘭可能成爲主席職位的“黑馬”。通過這次提名,川普在全球面前“加冕”了米蘭作爲他最信任的財金智囊的地位,讓他提前進入公衆視野,爲2026年鲍尔任期結束後的大位之爭積累資本。
最後,這是將激進思想“正常化”的長期議程設置。 將米蘭的觀點拋向市場,本身就是一種試探和壓力測試。它迫使市場開始討論和消化這些曾經被認爲是“異端”的觀點,爲未來可能推行的更激進政策進行輿論鋪墊。
而這一切,對於遠在傳統金融體系之外的加密世界,尤其是比特幣,意味着什麼?
長久以來,比特幣的核心敘事之一是作爲對沖通貨膨脹的“數字黃金”。然而,當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全球儲備貨幣的發行國,其最高領導層開始公開討論要將央行“工具化”、將國債“武器化”時,比特幣的價值敘事正在悄然升維。
它不再僅僅是對沖“經濟風險”(如通脹)的工具,更成爲了對沖**“制度風險”和“政治不確定性”**的終極工具。
這次事件的核心,是“人的意志”與“制度規則”之間的衝突。米蘭的理論,本質上是希望將“總統的意志”凌駕於美聯儲的百年規則之上。這與比特幣世界的核心原則——“代碼即法律”(Code is Law)——形成了人類貨幣史上最鮮明的一次對比。比特幣的發行總量、產出速度、交易規則,都由全球公開、透明的代碼寫死,不受任何單一強人意志的幹擾。這種冰冷的、可預測的、基於數學的確定性,在一個人治風險日益升高的世界裏,正散發出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當最安全的“無風險資產”——美國國債,都可能被其發行者視爲對他國徵收費用的工具時,全球的聰明資金(Smart Money)將被迫重新思考“風險”的定義。這或許將推動他們中的一部分,第一次認真地將目光投向那個真正獨立於任何主權國家、不受任何政治議程綁架的資產——比特幣。
因此,斯蒂芬·米蘭這位“陌生人”的到來,無論他最終能否坐上联准会的議事桌,都已經爲比特幣作爲“制度對沖”工具的強大敘事,提供了近年來最真實、最深刻的宏觀注腳。這,或許才是這場華盛頓政治博弈背後,最值得我們深思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