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研究院|機構投資者加速加密布局:趨勢、動因與策略

引言

在經歷了 2022 至 2024 年的行業整頓、信任危機與政策洗禮後,2025 年的加密市場迎來了新一輪由機構主導的轉型週期。隨着監管框架日趨明朗、合規渠道全面打開,加密資產正逐步擺脫“邊緣資產”標籤,成爲越來越多機構投資組合中的“核心配置”。

本輪“機構化”浪潮的興起,得益於一系列標志性政策與市場事件的推動:

  • 《Genius Act》通過,以及 SEC 於 2024 年正式批準現貨比特幣 ETF 上市(包括 BlackRock、Fidelity、ARK 等巨頭),標志着合規入場的主流通道全面開啓;
  • 香港《穩定幣條例》出臺,確立了穩定幣發行牌照制度,構建起亞洲領先的加密資產監管框架;
  • 歐洲 MiCA 條例全面實施,統一了歐盟範圍內的穩定幣與加密資產監管,爲跨境機構投資奠定法律基礎;
  • 俄羅斯財政部表態,支持將加密資產“走出陰影”,爲高淨值投資者開放合規交易渠道;
  • 傳統金融機構積極入局,BlackRock、Franklin Templeton、Nomura、渣打銀行等相繼布局數字資產管理、托管、支付及底層基礎設施。

監管清晰化帶動了市場信心的修復與資金結構的重構。根據 EY-Parthenon 於 2025 年發布的《Institutional Digital Assets Survey》,全球已有超過 86% 的機構投資者表示已參與或計劃在未來三年內投資加密資產。Nomura 的研究亦顯示,日本逾半數機構已將數字資產納入其戰略視野。

在此背景下,本報告將系統梳理機構投資者布局加密資產的動因,聚焦其投資策略演變、配置路徑分化與市場參與方式的轉型,並通過案例分析揭示“機構化時代”下加密資產市場的結構性機遇。

機構入場動因

數字資產由被視爲“高波動”、“高風險”的邊緣資產,逐漸演變爲機構投資組合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配置。根據多項調研數據顯示,超過 83% 的機構投資者計劃在 2025 年繼續或增加數字資產配置,且其中相當比例將“顯著增加”。機構投資者的布局動因,既源於數字資產獨特的資產特性,也受益於技術基礎設施的成熟和對未來科技趨勢的信心。

2.1 高回報率與分散風險

自 2012 年來,BTC 等加密貨幣的回報率明顯高於黃金、白銀、納斯達克等傳統資產,其中 BTC 的平均年化收益達 61.8%,而傳統機構的投資組合正在面臨邊際收益遞減。尤其在後疫情時代,高通脹與政策利率不確定性使得機構更傾向於尋找低相關性資產。

研究表明:BTC 與股票相關係數在過去五年平均低於 0.25,與黃金相關性也低至 0.2—0.3 區間,與新興市場(如拉美、東南亞)貨幣和商品的關係更趨獨立。這使得加密資產成爲追求超額收益、對沖系統性風險、優化夏普比率的重要工具。

2.2 通脹對沖與法幣貶值風險的戰略需求

自 2020 年以來的全球量化寬松使得全球主要經濟體大類資產價格普遍漲,通脹成爲全球投資者的頭號難題。加密資產(特別是 BTC)憑藉“2100 萬枚固定總量”的技術屬性,被視爲“數字黃金”,尤其適合作爲對沖法幣貶值風險的工具。BlackRock 首席投資官 Rick Rieder 曾公開表示:“從長遠看,BTC 更像是一種價值存儲工具,而非純粹的交易媒介。”

2.3 基礎設施與結算效率改善

長期以來,機構投資者對加密資產持謹慎態度的一個核心顧慮,在於其結算流程不透明、托管標準缺失、對手方風險過高。加密資產市場的早期形態類似“影子金融”,缺乏類似於傳統金融中的中央清算系統、受監管托管機構以及標準化的風險控制機制。這使得資金的安全托管與交易後的資產清算面臨較高不確定性,尤其對於大型資金體量的機構而言,這種“不確定性”本身就是高風險。

然而,過去幾年中,整個加密資產的基礎設施建設發生了質的躍升,尤其是在以下幾個關鍵層面:

  • 托管服務進入合規軌道 目前已有多家托管服務商取得了金融監管機構授予的信托牌照,爲機構客戶提供合規的資產保管服務。例如 Fidelity Digital Assets,爲機構客戶提供端到端的托管與交易解決方案,並已將部分服務拓展至亞洲和歐洲市場。這些機構不僅能實現冷錢包隔離、多重籤名管理等傳統安全機制,還配合保險方案、防攻擊系統和實時審計,提高資金存儲的信任等級。

  • 清算系統與撮合機制趨於專業化 在交易層面,原先的 CEX 與 OTC 場外交易流程因缺乏清算中介,常常存在延遲與對手方違約風險。Gate 等交易平台和金融機構開始引入更接近傳統金融的結算與撮合機制。

  • 結算效率提升帶來成本下降與風控升級 在傳統市場中,跨境支付與證券清算往往需要數天時間且成本高昂。而加密市場中的鏈上結算機制天然具有高效率、低中介依賴的優勢,結合上文所述的托管與清算基礎設施可以實現:T+0 的交易清算效率和 24/7 全天候運行機制,打破傳統金融市場的時間限制,支持全球資產同步流通。

2.4 技術驅動的未來業態參與

機構進入加密市場,也是一種“押注未來科技方向”的戰略選擇。Web3、DeFi、RWA 等新興領域可能重塑金融的服務方式與資產形態。

例如:

  • 瑞士銀行正參與 RWA 鏈上債券發行
  • 花旗銀行推出了 tokenized deposit 實驗平台
  • 摩根大通已部署 Onyx 項目實現鏈上企業結算

在這些轉型進程中,早期參與者具備先發優勢。

2.5 客戶需求與新生代資產偏好

許多機構投資者,尤其是養老基金與保險公司,正在經歷受衆結構的“代際更替”。Z 世代與千禧一代更熟悉數字資產,客戶倒逼機構必須重新審視其配置模型。富達 2024 年報告指出,近 60% 的千禧一代客戶希望其退休帳戶中包含 BTC 或 ETH。這一變化加速了機構產品的多樣化與通俗化發展。

機構投資策略分析

隨着加密市場的逐步制度化和資產結構的成熟,機構投資者的參與方式也日趨多元化。從“試探性建倉”到“組合策略構建”,機構投資正呈現出顯著的分層化、策略化、結構化特徵。本章從機構類型、操作風格與配置路徑三個維度,系統梳理不同機構在加密資產投資中的典型進場策略與資產偏好。

3.1 按機構類型劃分:異質化驅動的策略結構

機構投資者並非一個同質羣體,而是由不同風險偏好、配置目標、流動性需求構成的復合生態。典型代表包括家族辦公室、養老金/主權財富基金、大學捐贈基金等,其在加密市場的投資路徑展現出高度分化。

3.1.1 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s)

  • 具備較高風險容忍度和資產創新接納度,配置目標靈活;
  • 偏好早期代幣項目、加密原生風險基金、鏈上收益策略;
  • 多採用直接持幣、參與代幣私募或通過 Web3 基金間接投資方式。

案例:新加坡、瑞士多家家族辦公室積極參與以太坊質押服務及 Web3 基礎設施類項目(如 Rollup、預言機)的種子輪融資。

3.1.2 養老金與主權財富基金(Pension Funds / Sovereign Wealth Funds)

  • 追求長期穩定回報與宏觀對沖能力,配置風格趨於保守;
  • 更傾向於合規產品,如現貨 ETF、債券型 RWA(Real-World Assets);
  • 通常通過大型資管平台(如 BlackRock、Fidelity)間接敞口加密資產。

案例:挪威主權基金 Norges Bank 在 2024 年度財報中披露持有 Coinbase 股權與 BTC ETF 產品,標志着主權資金正通過權益路徑布局數字資產。

3.1.3 大學捐贈基金與機構基金(Endowments & Foundations)

  • 配置邏輯以技術創新與前沿趨勢爲主導;
  • 通過知名 Web3 基金(如 a16z crypto、Paradigm、Variant)參與;
  • 更傾向於早期賽道投資,包括 Layer2、隱私計算、AI+Crypto 等。

案例:哈佛、MIT、耶魯等捐贈基金長期布局 Web3 基金,在數據可組合性、基礎協議層方面參與度較高。

3.2 按操作風格劃分:主動與被動策略並存

機構對加密資產的操作風格可大致分爲主動管理型與被動配置型兩類,分別體現對風險收益結構與運營資源投入的差異化偏好。

3.2.1 主動型配置策略

  • 自建投研團隊,深入參與鏈上數據分析與鏈下估值建模;
  • 策略涵蓋套利、Staking、DeFi 流動性挖礦、Gamma(波動率)策略、協議治理等;
  • 強調策略靈活性與賽道前沿捕捉,投資結構通常涉及多鏈、多資產、跨協議組合。

案例:Franklin Templeton 構建了加密基金管理平台,提供 Staking-as-a-Service、DeFi 流動性部署等服務,典型代表主動式策略的機構化落地。

3.2.2 被動型配置策略

  • 多採用 ETF、結構化票據、基金份額等形式間接持有;
  • 更強調淨值波動的可控性與風險敞口的透明化;
  • 標的集中於 BTC、ETH 等高市值資產,偶爾布局穩定幣收益類策略。

案例:2025 年推出的「多元幣種指數型 ETF」(Multi-Asset Digital Index Fund)受到養老基金、保險機構青睞,以構建低相關性資產池。

3.3 按配置路徑與資產偏好劃分:從“買幣”到“建體系”

在實際投資操作中,機構已不再將加密資產視爲單一標的,而是通過策略組合構建資產子體系。主要配置路徑可歸納爲三類:

3.3.1 主流資產配置(BTC / ETH)

  • 作爲“數字黃金”與“Web3 操作系統”的核心資產,主流幣種構成多數機構資產池的底層;
  • BTC 通常承擔價值儲存、通脹對沖職能;
  • ETH 代表對鏈上經濟、DeFi、RWA 等生態系統的結構性押注。

3.3.2 賽道主題型配置

  • 聚焦高成長、高 Beta 的新興方向,如 Layer2(Arbitrum)、模塊化區塊鏈(Celestia)、AI 驅動協議(Bittensor)、去中心化存儲(Arweave);
  • 投資方式以早期私募、基金份額認購爲主,適用於高風險承受機構;
  • 多用於博取結構性紅利與中長期回報潛力。

3.3.3 基礎設施與合規服務配置

  • 配置標的涵蓋合規托管機構股權(如 Anchorage)、鏈上風控平台、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路);
  • 被視爲具備政策護城河與長期技術價值的非幣類標的;
  • 適用於主權基金、大學基金等對“加密生態基礎設施”具戰略預期的機構投資者。

3.4 小結:策略譜系的結構化演進

通過機構類型、操作風格與配置路徑的三維交叉分析可以看出,機構投資加密資產已遠超“買幣”層面,而是在構建一套“多策略、多路徑、跨賽道”的結構化資產配置體系。這種策略譜系的演進,既反映了機構對資產性質與宏觀邏輯的認知升級,也體現出對技術路徑、治理結構和政策趨勢的深度參與。

未來,隨着合規產品的不斷豐富與基礎設施進一步成熟,不同類型機構的策略譜系將進一步多元化並趨於精細分層,構建出加密資產在全球資產配置體系中的穩定錨點地位。

代表案例

在過去一年中,機構對加密資產的興趣持續升溫,多家上市公司與投資機構通過直接購入、增持或長期持有等方式,加碼配置比特幣(BTC)、以太坊(ETH)等主流加密資產。這一趨勢不僅體現出傳統金融資本對加密市場的認可,也凸顯了比特幣等資產在通脹對沖與資產多元化中的潛力。

4.1 Strategy

微策略(MicroStrategy,納斯達克代碼:MSTR)原本是一家以商業智能(BI)軟件爲主營業務的傳統科技公司,成立於 1989 年,長期專注於企業數據分析和報表服務。盡管產品覆蓋多個大型企業客戶,但在過去十年中,其主營業務增速緩慢,營收規模和盈利能力面臨增長瓶頸。在宏觀環境變化、通脹壓力加劇、法幣資產回報率走低的背景下,公司管理層開始重新思考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和企業資金的配置效率。2020 年,在時任 CEO 邁克爾·塞勒(Michael Saylor)的推動下,微策略開啓了極具爭議性但高度前瞻性的戰略轉型:將比特幣作爲公司主要的儲備資產。

2020 年 8 月,微策略首次以 2.5 億美元購入 21,454 枚 BTC,隨後在 2020 年至 2024 年期間,通過多輪增持將總持倉提升至逾 62 萬枚,比特幣購入總成本超過 210 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系列增持並非僅依賴公司自有資金,而是通過一系列資本市場工具(包括發行可轉債、定向增發、ATM 股票融資等)實施“融資加槓杆”的策略,以放大 BTC 的資產敞口與收益潛力。這一機制不僅有效撬動市場資金,更將微策略逐步轉變爲一種“比特幣 Proxy”(間接比特幣敞口工具),其股價與 BTC 高度正相關,被投資者視爲早期類 ETF 的替代品。

這套“企業持幣 + 市場融資 + BTC 資產重估”組合策略對微策略的經營面貌帶來了深刻影響。2025 年 Q2 財報顯示,盡管軟件主業仍保持穩定,但 BTC 持倉的帳面升值已成爲公司主要利潤來源;公司季度淨利潤高達百億美元,股價年內漲超 39%。這一結果不僅重塑了其資本市場形象,也顯著增強了企業的流動性與資產負債表實力。

2025 年 7 月初,Strategy 宣布以 24.6 億美元購入 21,021 枚 BTC,使其比特幣總持倉逼近歷史新高。然而,隨後兩周內 Strategy 並未發布新的購買信息,市場普遍推測其增持計劃或將暫時放緩。這種策略節奏的變化也反映出機構在應對市場波動時的靈活性與風險控制意識。

作爲第一家大規模持有加密資產的上市公司,微策略開創了一種“以比特幣爲企業資產底層”的新路徑。其成功經驗爲後來者(如特斯拉、Square、Nexon 等)提供了樣板,也在更大範圍內引發了對“加密資產如何優化企業資產配置結構”的思考。從傳統企業的角度出發,微策略的路徑並非僅是投資行爲,更是對抗宏觀通脹、重構資本效率與博取市場重新定價的綜合性策略選擇。當前,隨着比特幣現貨 ETF 的落地與機構入場通道持續擴容,微策略的“企業持幣”範式正在從個例走向系統性趨勢,爲整個加密市場的機構化進程提供了堅實範本。

4.2 Bitmine

根據彭博社報道,Bitmine 目前持有約 83.3 萬枚 ETH,市值接近 30 億美元,成爲目前以太坊持倉量最大的機構之一。Bitmine 的策略顯著區別於傳統比特幣重倉型公司,其重倉 ETH 表明其看好以太坊未來在智能合約、L2 擴展與資產通證化方向的生態潛力。

4.3 Metaplanet

日本上市公司 Metaplanet 於近期增持 463 枚 BTC,交易總額約爲 5,370 萬美元,使其總持倉進一步提升。作爲亞洲市場代表性的新興比特幣投資者,Metaplanet 的持續布局不僅響應了日本本土對數字資產監管逐步清晰的趨勢,也可能激勵更多亞洲企業進行資產配置轉型。

4.4 Sequans 與 GameSquare

除了比特幣,一些企業也開始布局其他主流加密資產。Sequans 近期新增 85 枚 BTC,累計持倉達到 3,157 枚,而 GameSquare 則加倉 2,717 枚 ETH,總持倉升至 15,630 枚。這表明部分機構正嘗試通過分散配置 BTC 與 ETH,實現加密資產組合的優化。此外,越來越多公司開始關注 Solana 等新興項目,反映出對“新公鏈”賽道的關注度上升。

未來趨勢

隨着政策環境的明朗與基礎設施的成熟,機構投資者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和深度進入加密市場。這種趨勢並非一時興起,而是基於宏觀對沖需求、組合優化目標以及技術紅利預期的戰略性選擇。加密資產的“非相關性”特徵、高潛在收益空間,以及底層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基礎設施中的日益重要性,共同構成了機構入局的根本動因。

從投資結果看,盡管加密市場存在較高波動性,但主流資產(如比特幣、以太坊)在過去幾個週期中展現出較爲穩健的長期收益表現。ETF 產品的迅速放量、鏈上基金策略的回報超預期、以及多策略基金在低相關市場環境下的相對抗跌性,均驗證了機構資金的配置有效性。

未來機構投資者參與加密市場的形式將日益多樣化與系統化。從 ETF 與結構化產品切入、到 RWA 與鏈上證券發行的結合,再到成爲生態系統的節點運營方與協議治理者,甚至通過 AI 模型驅動的鏈上策略執行平台實現“模型即投資”邏輯——這一切都預示着加密市場正從資本注入的階段,走向深層次制度嵌入與治理重構。

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先行的機構將不僅是金融投資者,更是新金融秩序的設計者與推動者。加密資產不再是投機者的遊戲場,而將成爲現代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
參考文獻


[Gate 研究院](https://www.gate.com/learn/category/research)是一個全面的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研究平台,爲讀者提供深度內容,包括技術分析、熱點洞察、市場回顧、行業研究、趨勢預測和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免責聲明 加密貨幣市場投資涉及高風險,建議用戶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進行獨立研究並充分了解所購買資產和產品的性質。 Gate 不對此類投資決策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

BTC-2.36%
查看原文
最後編輯於2025-08-12 02:32:13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1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无语!vip
· 4小時前
坐稳扶好,马上起飞 🛫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