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動蕩中尋找鏈上穩定性:解析加密生息資產隨着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持續增加,避險情緒正在悄然回潮。從金價屢創新高到比特幣突破八萬美元大關,投資者正在尋找能夠穿越波動、具備結構性支撐的資產。在這樣的背景下,鏈上金融系統中的"加密生息資產"逐漸成爲投資者關注的焦點,被視爲動蕩市況中尋找穩健回報的錨點。然而,在加密世界中,"利息"的概念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資本的時間價值。它往往是協議設計和市場預期共同作用的結果。高收益可能源自真實的資產收入,也可能掩蓋着復雜的激勵機制。因此,投資者需要對底層機制進行深入分析,才能在加密市場中尋找真正的"確定性"。自2022年聯準會開啓加息週期以來,"鏈上利率"的概念逐步走入大衆視野。面對現實世界長期維持在4-5%的無風險利率,加密投資者開始重新審視鏈上資產的收益來源與風險結構。一個新的敘事悄然成型——加密生息資產,它試圖在鏈上構建"與宏觀利率環境競爭"的金融產品。當前去中心化應用的生息資產大致可分爲三類:外生性收益、內生性收益以及真實世界資產(RWA)掛鉤。## 外生性收益:補貼驅動的利息幻覺外生性收益是DeFi早期發展的典型特徵,在缺乏成熟用戶需求和真實現金流的情況下,市場以"激勵幻覺"來吸引用戶。許多協議通過代幣激勵來換取用戶注意力和鎖倉資產,這種做法類似於早期共享經濟平台通過補貼換取用戶的策略。然而,這類補貼本質上更像是資本市場爲增長指標"買單"的短期操作,而非可持續的收益模式。它曾一度成爲新協議冷啓動的標配,但其結構近似"龐氏騙局":依賴新資金流入或代幣通脹來維持高收益。2022年某知名項目的崩潰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該生態通過其協議提供高達20%的穩定幣存款年化收益,吸引了大量用戶。但這些收益主要依賴外部補貼而非生態內部的真實收入。歷史經驗表明,一旦外部激勵減弱,大量補貼代幣被拋售,用戶信心受損,往往會導致總鎖倉價值(TVL)與代幣價格呈現死亡螺旋式下降。據統計,2022年DeFi熱潮退卻後,約30%的DeFi項目市值跌幅超過90%,多與過高補貼有關。因此,投資者在尋找"穩定現金流"時需要格外警惕,仔細評估收益背後是否存在真實的價值創造機制。用未來的通脹承諾今日的收益,終究不是一種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內生性收益:使用價值的再分配內生性收益是指協議通過自身業務活動自然產生的收入,如借貸利息、交易手續費等。這類收益類似於傳統金融中的"分紅",因此也被稱爲"類股息"的加密現金流。內生性收益的最大特點是其閉環性和可持續性:賺錢邏輯清晰,結構更健康。只要協議在運作、有用戶使用,就能持續產生收入,不需要依賴市場熱錢或通脹激勵來維持運行。內生性收益可以劃分爲三種主要類型:1. 借貸利差型:這是DeFi早期最常見的模式。用戶將資金存入借貸協議,由協議撮合借款人與出借人,從中賺取利差。其本質與傳統銀行的"存貸"模型相似。這類機制結構透明、運行高效,但收益水平與市場情緒密切相關。2. 手續費返還型:這類收益機制更接近傳統公司中股東參與利潤分紅的模式。協議將部分運營收入(如交易手續費)返還給爲其提供資源支持的參與者,例如流動性提供者或代幣質押者。以某知名去中心化交易所爲例,協議會將交易所產生的一部分手續費按比例分配給爲其提供流動性的用戶。2024年,某借貸協議在以太坊主網上爲穩定幣流動性池提供了年化5%-8%的回報,而其代幣質押者在某些時期則可獲得超過10%的年化收益。3. 協議服務型收益:這是加密金融中最具結構創新的一類內生收入,其邏輯接近傳統商業中基礎設施服務商向客戶提供關鍵服務並收取費用的模式。例如,某協議通過"再質押"機制爲其他系統提供安全性支持,並因此獲得回報。這類收益不依賴借貸利息或交易手續費,而是來自協議本身服務能力的市場化定價。它體現的是鏈上基礎設施作爲"公共物品"的市場價值。## 鏈上的現實利率:RWA與計息穩定幣的興起目前市場上越來越多資本開始追求一種更穩定、更可預測的回報機制:鏈上資產錨定現實世界利率。這一邏輯的核心在於:將鏈上穩定幣或加密資產對接至鏈下低風險金融工具,例如短期國債、貨幣市場基金或機構信貸,從而在保持加密資產靈活性的同時,獲取"傳統金融世界的確定性利率"。與此同時,計息穩定幣作爲RWA的衍生形態也開始走向前臺。與傳統穩定幣不同,這類資產並非被動錨定美元,而是主動將鏈下收益嵌入代幣本身。通過投資美國國債,某些計息穩定幣爲用戶提供穩定收益,收益率接近4%,高於傳統儲蓄帳戶0.5%。它們試圖重塑"數字美元"的使用邏輯,使其更像一個鏈上的"利息帳戶"。在RWA的聯通作用下,RWA+PayFi也是未來可值得關注的場景:將穩定的收益資產直接嵌入支付工具之中,這樣就打破"資產"和"流動性"之間的二元劃分。## 尋找可持續生息資產的三個指標加密"生息資產"的邏輯演進,實則反映出市場逐步回歸理性、重新定義"可持續收益"的過程。對於尋求穩健回報的投資者而言,以下三個指標可以對生息資產的可持續性進行有效評判:1. 收益來源是否"內生"可持續?真正有競爭力的生息資產,收益應該來自協議自身的業務,比如借貸利息、交易手續費等。2. 結構是否透明?鏈上的信任來自公開透明。鏈上的資金流向是否清晰?利息分配是否可驗證?是否存在集中托管風險?3. 收益是否對得起現實的機會成本?在聯準會維持高利率的背景下,若鏈上產品的回報低於國債收益,無疑將難以吸引理性資金。然而,即使是"生息資產"也從來不是真正的無風險資產。它們的收益結構再穩健,仍需警惕鏈上結構中的技術性、合規性與流動性隱患。未來生息資產的市場可能是一次鏈上"貨幣市場結構"的重構。鏈上世界正逐步建立自己的"利率基準"和"無風險收益"概念,一種更有厚度的金融秩序正在生成。
鏈上生息資產解析:尋找加密世界的穩定回報
在動蕩中尋找鏈上穩定性:解析加密生息資產
隨着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持續增加,避險情緒正在悄然回潮。從金價屢創新高到比特幣突破八萬美元大關,投資者正在尋找能夠穿越波動、具備結構性支撐的資產。在這樣的背景下,鏈上金融系統中的"加密生息資產"逐漸成爲投資者關注的焦點,被視爲動蕩市況中尋找穩健回報的錨點。
然而,在加密世界中,"利息"的概念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資本的時間價值。它往往是協議設計和市場預期共同作用的結果。高收益可能源自真實的資產收入,也可能掩蓋着復雜的激勵機制。因此,投資者需要對底層機制進行深入分析,才能在加密市場中尋找真正的"確定性"。
自2022年聯準會開啓加息週期以來,"鏈上利率"的概念逐步走入大衆視野。面對現實世界長期維持在4-5%的無風險利率,加密投資者開始重新審視鏈上資產的收益來源與風險結構。一個新的敘事悄然成型——加密生息資產,它試圖在鏈上構建"與宏觀利率環境競爭"的金融產品。
當前去中心化應用的生息資產大致可分爲三類:外生性收益、內生性收益以及真實世界資產(RWA)掛鉤。
外生性收益:補貼驅動的利息幻覺
外生性收益是DeFi早期發展的典型特徵,在缺乏成熟用戶需求和真實現金流的情況下,市場以"激勵幻覺"來吸引用戶。許多協議通過代幣激勵來換取用戶注意力和鎖倉資產,這種做法類似於早期共享經濟平台通過補貼換取用戶的策略。
然而,這類補貼本質上更像是資本市場爲增長指標"買單"的短期操作,而非可持續的收益模式。它曾一度成爲新協議冷啓動的標配,但其結構近似"龐氏騙局":依賴新資金流入或代幣通脹來維持高收益。
2022年某知名項目的崩潰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該生態通過其協議提供高達20%的穩定幣存款年化收益,吸引了大量用戶。但這些收益主要依賴外部補貼而非生態內部的真實收入。
歷史經驗表明,一旦外部激勵減弱,大量補貼代幣被拋售,用戶信心受損,往往會導致總鎖倉價值(TVL)與代幣價格呈現死亡螺旋式下降。據統計,2022年DeFi熱潮退卻後,約30%的DeFi項目市值跌幅超過90%,多與過高補貼有關。
因此,投資者在尋找"穩定現金流"時需要格外警惕,仔細評估收益背後是否存在真實的價值創造機制。用未來的通脹承諾今日的收益,終究不是一種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內生性收益:使用價值的再分配
內生性收益是指協議通過自身業務活動自然產生的收入,如借貸利息、交易手續費等。這類收益類似於傳統金融中的"分紅",因此也被稱爲"類股息"的加密現金流。
內生性收益的最大特點是其閉環性和可持續性:賺錢邏輯清晰,結構更健康。只要協議在運作、有用戶使用,就能持續產生收入,不需要依賴市場熱錢或通脹激勵來維持運行。
內生性收益可以劃分爲三種主要類型:
借貸利差型:這是DeFi早期最常見的模式。用戶將資金存入借貸協議,由協議撮合借款人與出借人,從中賺取利差。其本質與傳統銀行的"存貸"模型相似。這類機制結構透明、運行高效,但收益水平與市場情緒密切相關。
手續費返還型:這類收益機制更接近傳統公司中股東參與利潤分紅的模式。協議將部分運營收入(如交易手續費)返還給爲其提供資源支持的參與者,例如流動性提供者或代幣質押者。
以某知名去中心化交易所爲例,協議會將交易所產生的一部分手續費按比例分配給爲其提供流動性的用戶。2024年,某借貸協議在以太坊主網上爲穩定幣流動性池提供了年化5%-8%的回報,而其代幣質押者在某些時期則可獲得超過10%的年化收益。
例如,某協議通過"再質押"機制爲其他系統提供安全性支持,並因此獲得回報。這類收益不依賴借貸利息或交易手續費,而是來自協議本身服務能力的市場化定價。它體現的是鏈上基礎設施作爲"公共物品"的市場價值。
鏈上的現實利率:RWA與計息穩定幣的興起
目前市場上越來越多資本開始追求一種更穩定、更可預測的回報機制:鏈上資產錨定現實世界利率。這一邏輯的核心在於:將鏈上穩定幣或加密資產對接至鏈下低風險金融工具,例如短期國債、貨幣市場基金或機構信貸,從而在保持加密資產靈活性的同時,獲取"傳統金融世界的確定性利率"。
與此同時,計息穩定幣作爲RWA的衍生形態也開始走向前臺。與傳統穩定幣不同,這類資產並非被動錨定美元,而是主動將鏈下收益嵌入代幣本身。通過投資美國國債,某些計息穩定幣爲用戶提供穩定收益,收益率接近4%,高於傳統儲蓄帳戶0.5%。
它們試圖重塑"數字美元"的使用邏輯,使其更像一個鏈上的"利息帳戶"。在RWA的聯通作用下,RWA+PayFi也是未來可值得關注的場景:將穩定的收益資產直接嵌入支付工具之中,這樣就打破"資產"和"流動性"之間的二元劃分。
尋找可持續生息資產的三個指標
加密"生息資產"的邏輯演進,實則反映出市場逐步回歸理性、重新定義"可持續收益"的過程。對於尋求穩健回報的投資者而言,以下三個指標可以對生息資產的可持續性進行有效評判:
收益來源是否"內生"可持續?真正有競爭力的生息資產,收益應該來自協議自身的業務,比如借貸利息、交易手續費等。
結構是否透明?鏈上的信任來自公開透明。鏈上的資金流向是否清晰?利息分配是否可驗證?是否存在集中托管風險?
收益是否對得起現實的機會成本?在聯準會維持高利率的背景下,若鏈上產品的回報低於國債收益,無疑將難以吸引理性資金。
然而,即使是"生息資產"也從來不是真正的無風險資產。它們的收益結構再穩健,仍需警惕鏈上結構中的技術性、合規性與流動性隱患。未來生息資產的市場可能是一次鏈上"貨幣市場結構"的重構。鏈上世界正逐步建立自己的"利率基準"和"無風險收益"概念,一種更有厚度的金融秩序正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