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 Gate.io WCTC S7 正式開賽僅剩 7 天
世界加密貨幣交易大賽即將開啓,總獎池高達 $5,000,000
👉🏻 立即報名:https://gate.io/competition/wctc/s7?pid=APP&c=moments_gatePost&ch=druYjDaF
報名參賽,不僅有機會贏取高達百萬美元的個人獎勵,更有 Gate.io 專屬週邊大禮等你來拿
全球頂尖交易員正在集結,一場交易盛宴即將開啓
🔗 活動詳情: 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440
對話紅杉資本 Roelof Botha:AI 發展過熱,快速增長並不等於成功
整理&編譯:Daisy,ChainCatcher
編者按:
在人工智能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AI 投資持續升溫,風險資本的決策邏輯也在不斷變化。Sequoia Capital 管理合夥人 Roelof Botha 在接受《The Generalist》播客專訪時,分享了他對當前市場階段的判斷、AI 投資風險的看法,以及 Sequoia 內部如何應對決策偏誤的方法。
他回顧了自己在 PayPal 經歷危機管理的經歷,指出在資本充裕的環境中,企業容易出現戰略松動。同時,他也探討了如何評估早期高增長公司的長期潛力和市場上限,以及在特定情境下堅持投資紀律的重要性。
這次對話提供了一個從風險投資視角審視 AI 創業週期的切入口,涵蓋了風險控制、心理偏差與投資策略的實操經驗。
以下內容爲訪談的整理與編譯。
TL;DR:(too long,didn『t read)
1.從整體市場來看,並沒有出現系統性泡沫。當然,局部領域,比如人工智能領域,確實存在過熱現象。
2.公司成長加速是大趨勢的一部分,不是偶發現象。
3.初創項目在早期階段的快速增長,並不意味着其具備長期成功的基礎,需關注市場上限和可持續性。
4.投資時,如果只看早期的增長曲線,很容易誤判未來的上限。早期投資者必須思考:這個模式能不能真正成爲大衆行爲?
5.快速增長並不等於成功。
6.資本過剩容易導致企業戰略松懈,而資源受限時,反而能激發最大程度的創新和執行力。
7.人很容易被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影響。
8.Sequoia 通過制度化流程(如投資項目橫向對比、公開識別心理偏誤等)來減少認知偏差對決策的幹擾。
9.長期主義和集體判斷是 Sequoia 在波動市場中保持理性的核心原則。
當前市場與投資理性
Mario:你認爲當前市場存在泡沫嗎?
**Roelof:**以我的標準來看,我不認爲現在是一個泡沫期。對我而言,泡沫意味着各類資產價格在各領域普遍膨脹,而現在並非如此。舉例來說,美國房地產市場,不論是住宅還是商業地產,目前整體仍然疲軟。我們在 Sequoia 有一個內部追蹤器,每週一更新,追蹤大約 690 家上市科技公司的企業價值與收入的倍數。從這個統計來看,目前整體水平大概處於過去二十年中第 60 個百分位。換句話說,從整體市場來看,並沒有出現系統性泡沫。當然,局部領域,比如人工智能領域,確實存在過熱現象,但整體並非如此。
Mario:除了每週的追蹤報告,你們還有哪些方式在評估投資時保持理性?
**Roelof:**除了市場倍數追蹤,我們還有一個工具,就是記錄當前基金所有已完成投資的案例。這讓我們可以不斷審視我們最近投資的項目,與過往投資的項目進行比較。因爲人類在決策上,天然傾向於做相對比較。如果你今天只看過去一個月內遇到的項目,標準很容易被當前環境拉低或者拉高。但如果你把視野放寬到整個基金投資週期,乃至更長期,就能更準確地判斷一個項目的絕對質量——這家公司是否有潛力成爲「傳奇公司」。Sequoia 成立五十多年,支持的公司在今天的納斯達克市值中佔比超過 30%,這一事實也要求我們始終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
Mario: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下,脫穎而出的企業是不是越來越多了?
**Roelof:**確實,今天公司成長到可觀規模所需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短。但這並不是一個突然出現的新現象,而是過去幾十年持續演進的結果。從半導體到計算機系統,到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每一次技術躍遷,都在降低企業觸達用戶的門檻、加快產品推廣速度。尤其是今天,全球超過 50 億人連接互聯網,大部分擁有智能手機,這意味着新的服務幾乎可以即時觸達到全球市場。再加上海量的數據積累,爲 AI 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燃料。因此,公司成長加速是大趨勢的一部分,不是偶發現象。
Mario:在當前高速發展背景下,投資人最大的挑戰是否在於判斷機會的天花板?
**Roelof:**確實如此。首先是判斷市場規模的上限。舉個例子,十五年前曾經非常流行的閃購電商(如 Gilt、Rue La La),當時增長曲線極爲陡峭,令人印象深刻。但事實證明,閃購模式並沒有成爲主流消費方式,而是局限於小衆市場。投資時,如果只看早期的增長曲線,很容易誤判未來的上限。因此,早期投資者必須思考一個問題:這個模式能不能真正成爲大衆行爲?其次是競爭壁壘問題。領先者未必最終勝出。比如谷歌並不是第一個搜索引擎,Facebook 也不是第一個社交網絡。在很多技術領域,往往是第二、第三個進入者,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教訓,最終實現了超越。因此,我們在投資時不僅要判斷市場規模,還要評估公司的護城河是否足夠深厚,是否能夠持續領先。
Mario:你提到 AI 領域出現了 SPV(特殊目的實體)投資、少量自投、大量外募等現象,這是否是泡沫的信號?
**Roelof:**這種現象主要集中在 AI 領域。我的觀點是:即使整體市場不是泡沫,但局部領域可能過熱。此外,我擔心這種輕率投資方式會破壞市場健康,尤其是對創業公司本身。回顧我的親身經歷,PayPal 在 2000 年曾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正是因爲「燒錢」受到限制,才促成了團隊集中精力創新、優化商業模式、壓縮成本。過度融資反而會讓公司失去這種危機感,變得松懈,不利於打造健康的長期業務。
高增長背後的風險與誤判
Mario:現實中,創始人在獲得巨額融資後還能保持自律和理性嗎?
**Roelof:**非常少見。真正能做到的,往往是那些經歷過重大危機、親歷生死時刻的創始人。例如,Airbnb 的 Brian Chesky 在 2020 年疫情期間經歷了公司幾近崩潰的危機。這種經歷讓他對資本和風險有了深刻認知。我相信像他這樣的人,即使將來再拿到充裕資金,也能保持謹慎和紀律。但對於絕大多數沒有經歷過類似苦難的創始人來說,僅憑理性自律,是很難抵抗充裕資本帶來的松懈誘惑的。
Mario:似乎只有親歷過痛苦,才能真正領會教訓。
**Roelof:**沒錯,我自己也是如此。2000 年,我在 PayPal 時,我們的月度虧損高達 1400 萬美元,公司僅剩七個月的現金。最初我們在擴張上花錢如流水,但當市場崩盤、融資渠道關閉後,我們被迫迅速行動。那段時間我們壓縮了開支,解決了在線支付欺詐問題,調整了收入模式。從那以後,我們的收入連續三年快速增長。這段經歷教會了我:資源受限時,反而能激發最大程度的創新和執行力。因此,我經常建議創業者自問,如果只剩 12 個月的現金流,你今天會做出什麼決策?這樣的假設能極大地澄清真正重要的事情,避免資源浪費。
決策中的心理偏誤與應對機制
Mario:你對決策心理學的興趣是從何時開始的?
**Roelof:**興趣源自多個方面。首先,我父親是經濟學教授,從小耳濡目染。大學時,我主修精算學,這個學科要求做幾十年週期的預測,訓練了我用極長時間尺度去思考問題。而大多數人,比如會計,習慣只看過去一年的數據。到了斯坦福商學院,我選修了組織行爲學課程,系統學習了認知偏誤(heuristics and biases)。從那以後,我開始大量閱讀這方面的書籍。後來在 Sequoia,我們不僅在團隊討論中引入了對偏見的識別,甚至要求每份投資備忘錄中,都主動列出可能存在的心理偏誤,比如:「我是否因爲太久未投資而過於焦慮?我是否因爲認識創始人而過於親近?」這樣一來,把偏誤顯性化,可以極大地減少它們對決策的隱性影響。
Mario:這種主動識別偏差的方法,相當於爲決策加了一層保護。
**Roelof:**正是如此。如果你能在團隊中公開討論偏誤,比如有人承認:「我覺得自己在這個案子上可能有點傾向性。」那麼團隊其他人也能更理性地參與判斷,從而集體降低偏誤的影響。我們始終相信,團隊勝過個人,羣體理性能夠補救個人情緒帶來的盲點。
Mario:你認爲最常見且需警惕的決策偏誤有哪些?
**Roelof:**有兩個特別重要。第一個是錨定效應。人很容易被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影響。比如,六個月前你看過一家公司,當時估值便宜,現在它翻了三倍,於是你本能地抗拒投資。但正確的問題應該是:以今天的條件,這是不是一個好的進入時機?而不是糾結過去的價格。第二個是損失厭惡。人們往往在已有收益時過早退出,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潤,而不是繼續持有有潛力繼續增長的資產。這種心理會讓人錯失真正長期複利的機會。爲了對抗這種傾向,我們專門成立了 Sequoia Capital Fund,允許我們長期持有優秀公司上市後的股份,而不是在 IPO 時立即分發給 LP。
Mario:Sequoia 設立長期基金,在一定程度上是用制度修正人性的短板。
**Roelof:**沒錯。設立機制,是我們對抗本能弱點的一種方式。依靠個體意志是不夠的,必須通過結構化設計來提高集體決策的理性水平。
投資復盤與長期心態
Mario:在你的投資經歷中,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認知偏差或錯誤決策?
**Roelof:**有的。比如我們曾經有機會投資 Twitter 的早期輪次,但最終選擇了放棄。原因之一就是對公司當時的增長數據感到質疑,而沒有足夠前瞻性地理解其網路效應潛力。事後復盤,這其實是過度依賴短期可量化指標,而忽略了長期非線性增長可能性的錯誤。這也是爲什麼後來我們在內部教育中,非常強調要同時看重定量數據和定性趨勢。
Mario:真正改變世界的企業,早期往往數據並不亮眼。
**Roelof:**正是如此。傳奇公司往往在早期充滿不確定性,它們的成長路徑並不線性,甚至顯得有些混亂。如果只用傳統財務指標去套,往往會錯過它們。因此,識別早期潛力,需要結合數據、趨勢、創始人特質和更宏觀的市場洞察。
Mario:在當前 AI 投資熱潮下,你如何看待初創公司的快速增長?背後存在哪些風險?
**Roelof:**今天的公司成長速度確實令人驚嘆。有些公司在短短幾個月內就獲得了數億美元的收入。但問題在於,這種爆發式增長是否可持續。首先,要評估市場容量。有些領域本身天花板就不高,增長到一定規模後便會迅速放緩。如果在估值已經極高的情況下進入,風險巨大。其次,是競爭格局。初期領先並不意味着可以長期保持領先。競爭者不斷湧現,用戶黏性和網路效應才是真正能夠抵御衝擊的護城河。
Mario:也就是說,快速增長並不等於成功。
**Roelof:**完全正確。增長速度快是一種信號,但必須結合市場規模、護城河、盈利模型、團隊執行力等多重因素來綜合評估。否則,就容易陷入盲目追逐高增長的陷阱。
Mario:在這樣的環境下,Sequoia 如何保持決策的冷靜與理性?
**Roelof:**我們有幾項內部原則。首先,始終堅持「折扣未來價值而非追溯過去價格」。即使某個項目過去便宜,現在漲了三倍,如果按照長期價值來看仍然合理,我們就不會因爲心理障礙錯失機會。其次,廣泛比較。每次新投資決策時,不只跟當期案子比較,還要橫向對比整個基金週期內所有投資,確保標準不下滑。再者,公開討論潛在偏誤。每個投資備忘錄都會要求負責人列出自己可能存在的心理偏差,比如是否因爲太久未出手而過於急切。通過集體討論,可以把這些偏差顯性化,從而降低它們對決策的隱性影響。
Mario:Sequoia 內部似乎非常重視自我反思。
**Roelof:**沒錯。我們相信,只有不斷檢視自己,才能在長期維持優秀的決策水平。市場環境變化極快,任何時候掉以輕心,都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五十年來,Sequoia 之所以能夠持續成功,靠的正是這種持續自我迭代的文化。
Mario:你會給年輕投資人或創業者什麼建議?
**Roelof:**保持好奇心,保持謙遜。好奇心驅使你不斷學習新事物,謙遜則提醒你始終意識到自己的認知有限。不要因爲短期成功而自滿,也不要因爲短期挫折而氣餒。真正偉大的事業,都是在不斷試錯與修正中走出來的。